【历史沿革】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创建于1940年,经过80年的薪火传承和曲折办学历程,逐步发展为一个在我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力、以培养林业高层次人才和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69人,78.45%的青年教师具有境外留学经历,88.6%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理事以上职务。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争先创优奖状获得者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有省级科研团队2支、教学团队2支、研究生导师团队4支。
近年来,学院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顶尖团队,组建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引进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组建森林生态学研究团队,从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引进了17名“闽江学者”和“金山学者”讲座教授。
【人才培养】
学院194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获批全国首个经济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1986和1994年分别获造林学、森林经理学和森林保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森林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拥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较早取得林学硕博士和博士后培养资格的林业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林学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学专业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生1832人,其中本科生1342人、硕士生434人、博士生56人,已累计培养林业人才2万多名。
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90 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类高质量论文56篇,15人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97篇论文获省级及以上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学院本科生作品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各类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奖项40余项。
【学科建设】
学院建有林学和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林学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峰学科,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该学科发展历史悠久,1984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9个重点学科之一,1995年经济林产品加工二级学科入选全国高校首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0年森林培育二级学科获批福建省第二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05年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学两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二级学科获批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2012年林学学科入选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国家林业局一级重点学科。
【科学研究】
学院立足中国南方重点商品林产区,围绕林业生产中的瓶颈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杉木、竹子等南方特色林木的高效培育和遗传改良、植物光信号传导、森林资源评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尤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植物蓝光受体(CRY)的光激活与失活机制,鉴定了首个 CRY 抑制因子 BIC 和 CRY 的蛋白激酶,发现 CRY 的负反馈途径参与蓝光灵敏性调控,是植物蓝光受体领域的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基于麻竹营养器官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系统,以及可操作竹子内源基因的基因编辑系统,突破制约竹子分生物学及基因工程育种最大的技术瓶颈,为竹子定向改良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等300多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发表SCI和EI收录等论文600余篇,其中植物光和激素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包括林学学科在内的 “植物学与动物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社会服务】
学院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每年承担纵横向项目160多项,围绕林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加快自主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连续15年在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对接成果数居行业前列。
近年来,学院服务甘肃定西、宁夏固原脱贫攻坚和环境治理,构建的东西部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入选“国务院精准扶贫推广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传承学院杉木研究传统优势,突破了杉木连栽生产力下降防治的技术瓶颈,把传统以改良地力为主的策略调整为改良地力与改良品种并重的新策略,为我国南方杉木产业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协助20多个林业经营单位近百万公顷林地通过森林认证,主导全国首例FSC生态系统服务产品国际认证,为福建省第一宗碳汇交易—顺昌县国有林场碳汇交易提供技术服务。为武夷山国家公园进行森林资产和生态价值评估,开辟了自然资源资本化的新通道。建成全国种类最多的竹子等闽台特色植物种质资源库,选育出油茶、锥栗、兰花、闽楠等新品种30多个。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在21个省推广4000多万亩,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300多名。为国家林草局林业规划设计院、雄安新区应急局、福建省应急厅等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培训,主持防火瞭望塔建设标准和森林防火道路标准的编制。
近年来,学院举办了国际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研讨会、海峡两岸森林经理学术研讨会、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全国竹子学术大会、海峡两岸竹业大会、“欧盟伊拉莫斯+”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全国农林院校林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等会议,连续举办5届全国杉木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学术交流合作。主办《森林与环境学报》是唯一由中国林学会和本学科共同主办的林业科技刊物,入选农林领域的高质量期刊,是服务全国林业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
【研发平台】
学院现有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15个、校级平台19个,有4.7万亩的2个教学林场,科研设备总值近1亿元。2013年投入1.2亿元建立了“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中心”,开展杉木和毛竹等树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2016年引进人才团队建立了“森林生态-稳定同位素研究中心”,基于同位素方法开展森林生态学研究。与日本东京大学合作共建“森林共生生物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对外交流】
学院立足闽台区位优势,率先主持承担涉台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海峡联合重点基金,率先与台湾高校互换培养学生,率先与台湾高校开展林业远程教学,率先全时引进台湾师资,成立了海峡两岸现代林业研究中心和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主办海峡两岸学术会议,在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瑞典农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3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选派了32位青年教师前往海外访学,招收了20多名来自越南、巴基斯坦、泰国、苏丹、喀麦隆、尼泊尔、加蓬、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